首页 >> 科普动态 >> 详情

生态科普进临安 助农发展惠青山

发布时间:2022-04-22点击量:373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科普助农项目走进青山郎家村

“这个区域非常适合稻鱼生态种养。蓝天白云,青山黛绿。潺潺流水,空气清新。远山近田,稻渔系统进行水稻栽植的时候,要采用直行移栽的方式,不要用种子直播或者抛秧,因为鱼儿要在稻株中间游动,直行移栽更合适。第二个是要稍稍稀植一点,最好宽窄行。适当稀植后,杂交稻的分蘖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最终有效穗数不一定少。第三,还要注意行向布局,兼顾观光旅游和通风透光。”谷雨时节,在临安青山湖街道郎家村的田边,来自浙江大学生态学系的唐建军教授正在把适合浙西北山丘区的稻渔生态种养的模式及其关键技术,以农民们最能听得懂的语言,教给村里的干部。这是他在今年春耕季节里又一次来到田间地头,推广普及他所在团队持续十七年来不断探索完善的稻渔生态种养技术。

“粮食很重要,人人都知道。种粮难挣钱,效益不明显。稻渔种养好,稳粮效益高,产品纯绿色,环境又友好。”村党总支书记郦桂忠感慨道。村两委楼前的这一大片稻田共有240亩,原先种满了竹子。因为青壮年劳力的外流,加上非粮化整治,竹林整改、转换模式势在必行。“怎么办呢?看来,引进生态产业是唯一出路。”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博士毕业生、现在青山湖街道挂职党工委委员的浙江大学蒋艳冬老师明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想法是好的,可究竟怎么实施,让郦桂忠等村委集体犯了难。“稻渔共生嘛,可以说是‘久闻大名’了。原先我们以为只要有水,把鱼苗放进去就行了。但是,听了唐教授的指导课,才知道事情哪有这么简单!!!光稻渔种养模式就有6、7种。哪种最合适,还要看各种条件。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郦桂忠表示,稻渔共生是一门真学问,不上马实操,还真不清楚。他们村干部及当地村民对此毫无经验。这次,通过请唐老师这样的经验丰富的专家上门授课,针对碰到的问题帮助分析和诊断并提出指导性措施,才让他们心里有了底。

专家授课、田间问诊、技术指导,这正是中国生态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全国生态文明科学教育传播团队联合临安区科协、青山湖街道共同开展的“看见青山共富田园”共富助农行动,也是中国生态学学会主持的中国科协“智惠行动·百会百县乡村行计划”之“生态科技普及助力‘三农’绿色发展”科技志愿服务项目在临安的“大秀”。围绕生态科技普及助力“三农”绿色发展主题,借助文化礼堂、农家书屋、乡村会客厅等乡村文化阵地,为农村、农业和农民送去新理念、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助力三农健康发展。

稻渔专题讲座结束后,唐建军教授还把价值近3500元的稻鱼生态种养技术书籍和物品赠送给了参加活动的农民朋友。下一步,田间整治、引进鱼苗等等,一步步做起来了。三产结合、品牌创建、生态米和生态鱼齐头并进,围绕村庄经营、农旅融合的圆桌论坛上,你一句我一句,热热闹闹,又是一阵头脑风暴。把新颖的理念渗透到村民脑海里,把有用的技术带下去,把生态绿色发展作为新时期三农发展的指导思想,借助于知识培训、技术指导,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生态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的重要工作内容和形式之一。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文:科普工作委员会  图:孙镒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