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rcees.ac.cn

010-62849101

搜索

首页 - 科普教育 - 科普动态

第八届中国生态文明大讲坛分会场系列活动:种子的方向,成长的力量

发布时间:2025-08-26点击量:12

2025年8月15日,上海市生态学学会联合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科普作家协会在上海展览馆主办了“种子的方向,成长的力量”科普活动。科研工作者、上海市生态学学会理事赵琦携手作家杨沐、种业企业负责人于绍凤,从文学、科研与一线实践三重视角,共同讲述一粒种子的成长历程,揭示中国农业如何从“卡脖子”困境中突围的奋斗故事。这场活动是一场从田野到课堂、从土壤到纸面的深度对话,旨在让孩子真正理解脚下的土地、餐桌上的米饭,以及那些埋头奉献的“种子守护者”。

科研视角:从土壤生态到系统思维,揭示科学的“整体智慧”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副教授赵琦以“蚯蚓”为切入点,向现场观众阐释农业科研的系统性:“一粒种子的发芽,除了依赖阳光雨露,还有地下看不见的那些土壤动物和微生物们的鼎力相助,以蚯蚓为代表的‘无声的土壤工程师们’为种子提供了更加安全舒适,全面营养的环境。”最后她提出,在全国生态日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简单的三个行为来为我们共同的生态环境贡献一份力量:1、爱护土壤;2、善待生命;3、保持好奇。

种子1.png

文学视角:用故事传递信念,让种子在心里扎根

报告文学作家杨沐基于多次采访袁隆平团队及“南繁”科学家的非虚构作品《南繁——筑牢中国饭碗的底座》,为青少年重新创作了这部现实主义儿童文学。她在现场强调:“这不是简单的科普或故事,而是精神的接力。”书中通过科学家年复一年南下育种的故事,让孩子理解“自由吃饭”的背后是科研人员的坚守:“孩子们或许不认识杂交水稻,但应该知道这份‘饭碗自由’从何而来。”“写南繁,就是写信念。”杨沐说。

实践视角:从实验室到农田,讲述“扎根大地”的坚守

上海青浦现代农业园区良金种业负责人于绍凤分享了一线种业人的日常:“好品种不仅来自实验室,更需要落地田间、经历周期考验。”他认为书中最动人的是科研之外的情感与坚守:“科学家十年如一日育种,因为他们知道中国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上。”他呼吁家长带孩子多走进自然,感受种子的旅程与科学精神的温度,切实感受“粒粒皆辛苦”的现实含义。

种子2.jpg

《向阳而生》新书分享会现场,三位嘉宾围绕种子、土壤动物与成长展开对谈。左起为科研工作者赵琦、作家杨沐、种业企业负责人于绍凤。

本届大讲坛由中国生态学学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科技馆联合主办,中国生态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上海市生态学学会承办,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市长宁区生态环境局等十余家单位协办。中国生态文明大讲坛是中国生态学学会精心打造的品牌科普活动。自2018年由中国生态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和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科学传播团队共同发起以来,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已成功举办七届。活动汇聚生态学家与社会科普专家力量,致力于向公众传播生态理念、普及生态科学知识。迄今,大讲坛足迹已覆盖全国近20个省市,吸引超100家单位参与,累计设立主、分会场近200个,线上线下受众500多万人次,为提升公民生态科学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反响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