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回归线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论坛在广州从化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11-07点击量:49
南国金秋,万物竞秀。11月1日,由广东省生态学会多个专业委员会与广州市生态学学会联合主办的“2025年北回归线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论坛”在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锦一村成功召开。本次论坛以“面向‘十五五’,助推北回归线地区新生态、新产业、新农村建设”为主题,汇聚产学研政宣各界50余名代表,共同探讨北回归线地区生态发展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广东省生态学会理事长、暨南大学教授段舜山到会致辞祝贺,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孙发政主持开幕式。

论坛主题报告环节由省生态学会理事长段舜山教授主持,共设有三个报告。其中,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农业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章家恩以“北回归线地区生态产业带建设:‘十五五’发展之思考”为题,首先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行领学和读解,在此基础上,从战略层面剖析北回归线地区(从化区)生态产业规划布局的重点方向、关键领域、可行路径与行动策略,提出六个“四”(即“四张金牌、四轮驱动、四大产业、四大经济、四大走廊、四大抓手”)发展战略框架体系。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孙发政分享“澳洲考察及治愈河流国际会议的水土生态启示”,介绍南回归线地区先进的水土治理经验。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蔡卓平围绕“生态‘科研-科创-科普’的思考与工作实践”,阐述“三科”对生态事业的推动作用。
论坛专题报告环节由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秦玉洁和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叶延琼共同主持,包含五个报告。其中,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水森作了题为“遥感技术驱动的稻田迁飞性病虫害精准监测——以广州从化区为例”的报告。省生态学会人文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黄建中介绍“在南海古村建‘粤式茶点博物馆’的探索与实践”,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文旅融合的新模式。从化区贸促会办公室主任、锦一村驻村第一书记骆杰仪带来“锦一村生态农业发展新经验专题报告——以‘党建引领 + 强村公司’模式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分享通过机制创新实现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的鲜活案例。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危晖作了题为“鸭稻共作对碳磷组分的影响”的报告,展示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广州瑶华圃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国坚以“守护水土根基,助力乡村振兴——从一片葡萄园到一杯健康水”为题,分享企业参与乡村生态资源开发与产业赋能的实践经验。
座谈交流环节由省生态学会理事、人文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陆玲主持。从化区有关机构领导和嘉宾出席会议并发言祝贺,与参会代表进行热烈交流,达成北回归线地区“生态优先、产业为基、文化为魂、科技赋能”的发展共识。
论坛闭幕环节由章家恩教授作总结发言。他表示,本次论坛将会议开到村里,是一次有益尝试。办会形式发挥了“省—市—区—镇街—村”多层面协同性;会议内容体现了“从自然到人文、从传统到现代、从案例到战略、从理论到实践、从科研到科普”的多元交叉性;会议组织兼顾了科学家、政府官员、企业家、大学生、村民等多方参与性。同时,章家恩教授对“十五五”期间北回归线地区研究提出系列建议,他指出,下一步要聚焦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重大需求,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绿色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等重点科技问题;要将论坛成果与企业发展、政府工作紧密结合,落到实处,打通“最后一公里”;要持续提升多学科交叉研究及咨政建言水平,做大做强北回归线论坛品牌,增强其社会影响力和贡献度。
据悉,中国北回归线地区拥有独特的“神奇绿洲带”,是世界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广州作为北回归线上人口和经济规模最大的城市,在区域发展中具有标杆作用。论坛立足这一地理与资源优势,搭建高水平交叉性学术交流平台,围绕农文旅生态资源整合、生态农业经济带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AI技术赋能等九大议题深入研讨,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注入智力支撑。论坛筹委会在会前将30多篇论文资料汇编成册。活动当日,参会代表考察了从化区罗洞工匠小镇与江埔街锦一村,实地调研当地生态保护、乡村生态建设及产业发展实践成果。会议期间还举办了“微塑料——隐形的杀手”生态科普宣传海报展及《生态科学》期刊推介活动。
本次论坛得到了从化区退休科技工作者协会、江埔街锦一村民委员会、罗洞工匠小镇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参与。论坛的成功举办,加强了北回归线地区生态科技研究与产业实践的合作联动,搭建起跨学科、跨领域创新合作平台,助力该地区探索中国特色生态振兴与产业升级之路,也是对“广州北回归线标志”在从化建成40周年富有意义的纪念。

